新设计人网[www.sjidea.com],努力打造为新设计服务综合资讯第一网!
全新域名:[www.sjidea.com]

新设计人资源网

十年磨一剑 梅花寒中香——读吴卫教授《中国传

www.sjidea.com | 理论 | 2013-08-29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是保留至今且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她进行研究是挖掘和传承祖国文化保藏的需要,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传统艺术都不同程度上进行过研究,如著名学者张道一先生的《麒麟送子考析》、已故美术史论家滕固先生的《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等等,而吴卫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是从点到面、由外而内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深入探究的代表力作。《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源于该书作者跟随其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先生从事建筑室内设计方面的研究开始对传统艺术小品感兴趣,从此便立志要专门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小品,后师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先生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再后来自己从教,继续研究,不断完善,耗费了作者十多年时间,一个学者能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持续研究一个话题,承担这样一项可能对别人来说比较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工作,实在是令人敬佩。

解剖中国传统艺术符号透彻明晰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是一本介绍中国建筑装饰及视觉传达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十个代表中国符号的详细解说本,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研究的范畴。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小品的研究,其实早在四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就曾提出过,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小品需要学者去归纳研究[1],但到现在为止,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传统艺术小品的学者并不多。吴卫教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其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期间因成绩优异作为交换留学生到日本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留学,此后还攻读了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接着继续在北京深造取得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的博士学位。因此,吴卫教授对于传统建筑装饰小品和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作者毕业后在高校任教便一直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研究的学术工作,他在自己10多年从事这方面的20多项专题研究中精选出“擎天一柱——华表”、“神龟驮碑——赑屃”、“镇墓神兽——辟邪”、“陵道神羊——獬豸”、“吉金国器——商鼎”、“宅门枕石——石鼓”、“秦琼敬德——门神”、“构成彩画——旋子”、“吉祥驱火——脊饰”、“三足财神——金蟾”等十个较为成熟且经典的中国元素形成《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这些传统艺术小品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优秀典型案例,作者是在大量的资料调研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完成撰稿工作的,其学术研究方式是科学且严谨的,这十个符号实际上是按照从传统建筑的外体到内部的顺序来进行的。

吴卫教授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不是依照《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等教科书形式去讲述传统艺术,不是简单的就传统而传统,没有表面地理解传统符号,而是作者先从文献中索取真实史料,再进行田野考察,后按照科学的逻辑推理,除对每一个艺术符号的背景、外在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外,特别可贵的是对每一个传统艺术小品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原理都做了详尽而深入的解说。诸如从事传统艺术研究等“向后看”的学术工作,其本质是探究事物的原因和原理。一般来说做“向后看”的学术研究依托三种方法,一是古典文献、二是考古文物、三是逻辑推理。吴卫教授的研究思路就是先还原、再比较、后分析,除了从文献中索取真实史料外,更偏重于考古和现存文物图像的历史性,从图像学的方法入手,结合他个人多年来对设计和生活的理解,按照科学的逻辑推理,对每一个艺术符号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原理都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和解说。[2](P.3)例如《擎天一柱——华表》,作者以文史文献和自己的田野考察为基础首先对华表的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华表上的柱头与云板从外在形式和深层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对与华表相关的表柱(交午木、桓表、石望柱、棂星门和二柱门)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出华表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载体,是礼制建筑文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天地合一”的儒道思想,最后指出华表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华表身上可看到中国礼制文化对建筑小品的重要影响,蕴含着其建筑之外深刻的人文内涵。又如《构成彩画——旋子》,作者首先回顾了中国彩画简要的历史及其分类,接着细致地讲述了旋子彩画的组合形式——“勾丝绕”、“喜相逢”、“一整两破”、“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路”,又从纹饰特征、设色分布和工艺制作等方面把清代旋子彩画大概分成了“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小点金”、“雅伍墨”和“雄黄玉”等几种做法,并且总结出旋子彩画的图案特点和色彩特点,最后指出建筑彩画是木结构维护功能和装饰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它具有防蛀、防潮、防腐的作用。另外,作为古建筑装饰的旋子彩画,它与纯粹的绘画创作有所不同,它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绘画,是结合了油漆技法和图案艺术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并且可以上升到古代官方礼制建筑等级的视觉符号系统。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祖国传统艺术符号后面隐藏的博大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我们更加看清我们身边这些的国宝的可爱之处,以此更加珍惜和关注传统符号,当然这也为我们艺术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传统艺术也是我们创造出具有浓烈的“中国精神”设计作品的重要基础。例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了许多意境独特的具有“中国精神”的现代设计作品,屡获多项国际性设计大奖,并以此中国特色奠定了自己的国际设计大师地位,也为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影响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运用现代西方理论解读传统元素
吴卫教授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不是类似过去的相关书籍那种简单的图片收集加说明的做法,而是运用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等方法来研究经典中国元素,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是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和图像学是西方现代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作者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以新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宝,使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传统艺术的外在特征上,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传统艺术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和博大的人文内涵,从而让我们从根本上去理解传统艺术。

例如《宅门枕石——石鼓》,作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装饰艺术小品抱鼓石进行了深入的探析,通过描述传统符号物的“能指”特征,揭示出其符号背后隐藏的深邃的礼制文化的“所指”内涵。抱鼓石是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并非单纯的装饰品,而是中国宅门的功能构件,起着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抱鼓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样式,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的深层,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它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是标志建筑居所主人政治、经济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它是一种通过装饰符号语言将内在文化展示于外在特征的典型事例。又如《吉金国器——商鼎》,作者就主要从图像学的角度对商鼎的形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认为鼎作为饪食器本身经历了从鼎逐渐过渡到鬲、甗、釜,最后实现了镬、釜与鬲的分离,三足或四足只是作为承托和炉灶作用。然后又对以兽面纹著称的饕餮纹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烙上历史痕迹的鼎纹饰,起到了美化和界定器物属性的作用,并且一定蕴含和折射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商代先民们的祖先崇拜和图腾信仰的真实写照。最后指出了鼎的身上赋予人的社稷纲常、伦理礼俗、图腾信仰和宗教观念,是中华文明的典型特质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小品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物质功能和精神要求孕育而生的,研究它们对于我们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也大有益处。由于对传统艺术小品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归纳并交叉研究,并系统地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等方面来进行系列研究的书籍还很少见到,这对于弥补学术界此方面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治学严谨、行文规范,对于每一个专题符号研究,所有的古文文献出处都由作者结合中国期刊网和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做过认真的校对审核,而且对每个艺术符号都做过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在每一专题符号的后面都详细标注了文献和图片出处,为我们后来者研究传统艺术小品树立了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榜样,也为我们研究传统艺术文化提供了扎实的信息源基础。《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弥补了许多传统艺术符号研究中的不足,并展示了一套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其思路与成果值得艺术界同仁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将激起人们对祖国传统艺术小品的热爱和兴趣,从而引发更多的人从事传统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步推进传统艺术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这项研究不断地延伸并拓展下去。
正如作者所期望的,“有了历史,现在和未来将更加精彩”[2](P.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4页。
[2]吴卫:《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
唐卫东(1967~),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现任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产品造型设计研究,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市厅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多项科研和教研课题,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通讯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421001。



感谢您的阅读标题为 《十年磨一剑 梅花寒中香——读吴卫教授《中国传》的文章,更多教程内容可关注新设计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