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京开幕。展览以“信息·生态·智慧”为主题,作品涉及新媒体艺术、产品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艺术创作等领域,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2件参展作品精彩亮相,演绎艺术与科学的视觉盛宴。
正如“艺术与科学作品展”由诺贝尔获奖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艺术大师吴冠中发起,艺术与科学联袂,充满了探索的主题,也包含文化的反思,展示了设计的桥梁意义和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未来导向。可以看到,在本届展览中,作品将前沿科技与艺术创意有机的结合,并使创意和应用紧密对接,诠释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无限可能。展览中作品“神奇的飞鸟”是一只翼展达2米、只有450克重的仿生“飞鸟”,能和真鸟一样实现自主飞翔,或在引导候鸟迁徙或者军事上发挥无穷的作用。以象鼻为灵感设计的“仿生抓取”助手,有40000多个肌肉体,能实现11个维度灵活工作,适用于老人、幼儿照顾,机器作业等。作品“海滩怪兽”可完全依靠风能驱动在海滩行走,足底末端的塑料管触角可以感知沙滩的湿度,自主确保沿海岸线行走。此外,互动性作品“点燃我的激情”可由观众尝试在墙面擦燃火柴,同时绽放的是大片绚丽的数码烟花。观众亦可在镜头前,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等速成一张真人版“阿凡达”照片。此外,由智能金属箔片构成的作品“莲花”,当观众走过或靠近时,“莲花”的花瓣就会自行绽开。在作品“空窗子”中,体验者戴上脑电波感应器,可生成根据脑电波控制背投影像中的蝴蝶影像。
应该说,“艺术与科学作品展”从创办至今十一年来,中国设计界开始真正触及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主题,并通过优秀的设计作品加以实践和表达。由此带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艺术和科学绝非对立,而可融合为一。当前,优秀的创意往往要靠先进的科技去实施,没有良好的创意,再好的科技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落地。正如本届展览中,影像、光纤、种植等科学技术与创意表达、视觉体验相结合,实现了尖端科技在日常生活的创意应用。又如本届展览中,传统中国画、传统雕塑等视觉艺术与科技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方式新的阐释和表达。艺术和科学就像融合的球体,形成的是立体的智慧空间。第二,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桥梁。设计要担当人类智慧两个重要方面的衔接点,发挥纽带作用,实现设计实质意义上的跨界,跨越科学和艺术等不同层面,实现人类社会新的创意、创新和创造,并使之充满人文关怀和对生态的关注,造福人类。第三,设计需要文化的反思和导向。文艺复兴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时代发展至今,科学工具化以及经济甚至文化的全球化,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和面对科技文明带来的无限发展空间以及艺术的创造力问题。我们认为,艺术的本质也是人类的文化创造,科学技术应当服务于人文与生态,这在设计中都应得到体现。设计需在新的向度上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新的创造。艺术与科学融合正是设计未来的出路。
感谢您的阅读标题为 《潘鲁生:关于“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的文章,更多教程内容可关注新设计人网。